本港魚塘從上世紀三十年代開始,已在經濟及生態方面擔當舉足輕重角色,惜近年城市發展迅速,人們逐漸摒棄漁農業,不重視魚塘生態價值,改為追求可帶來龐大收入的地產業。有見及此,城市規劃委員會擬訂一套以保育為重的規劃指引,供發展商參照。但有保育專家擔心,管制土地發展的城規會,在審批發展項目時,未必能深入考慮到環境保育因素;加上規劃署執法「歎慢板」,曾經有魚塘經違例改建後,足足半年才有行動,保育專家批評「有破壞先執法」!極具生態價值的魚塘保育成效不顯著,促政府能做到保育與發展均衡。 文:黃翠穎

在城市發展下,不少魚塘被荒廢。(香港觀鳥會提供)

城市規劃委員會早年就后海灣地區的發展規劃訂立指引,在該地區劃分濕地保育區和濕地緩衝區,發展商必須參照該套指引提交建議書。濕地保育區涵蓋后海灣地區的相連魚塘。除了為保存生態價值而必須進行的發展,或是絕對基於公眾利益,而必要進行的基礎設施項目,如鐵路、渠務外,如發展商有充分理據支持,以及有力證明原有魚塘的生態功能不會受影響,城規會才考慮採取私人與公營機構合作的方式,在保育區內進行以保育為目標的有限度私人住宅發展。

高樓影響生態

至於濕地緩衝區,意指沿濕地保育區朝陸地方向邊緣劃出的約五百米闊地帶,當局容許在濕地緩衝區進行適當的住宅或康樂發展,以修復部分已喪失的魚塘,但需通過城規會的審核,而申請時需提交生態評估報告,以證明計劃對魚塘生態環境不會造成負面影響。

雖然指引以保育為重,惟城規會始終不是專注保育的部門,令保育團體擔憂,城規會考慮環境保育的因素不夠深入。香港觀鳥會保育主任胡明川指出,由於城規會要考慮的因素眾多,保護環境只是其中之一,未必能深入評估每個因素。例如申請於南生圍進行的大型發展項目多次闖關失敗後,資料顯示城規會竟提議發展應容納更多高層樓宇,以減少建屋的面積。胡直言「範圍係就係細咗,但愈起愈高,一樣影響生態,高樓阻擋雀鳥覓食路線,變得難搵食,就唔會再嚟。」她無奈指濕地緩衝區已有地產項目向高空發展,不想再有更多高樓影響生境。

僅靠環團舉報

大型發展項目需向城規會申請,但事實上,保育區內一些私人土地,有地主曾明知故犯,在沒有獲得當局同意下,私自違例改建魚塘,若保育團體視察時發現,會即時向規劃署報告。但胡批評執法部門執法緩慢,例如前年年尾,新田附近有魚塘被地主自行填充,香港觀鳥會即時向規劃署舉報,但拖至去年中,該署始開始執法,「半年已經拉長咗個影響時間,再恢復(魚塘)又要一段時間。」胡懷疑這與規劃署缺乏人手有關,「政府有做到保育,但做得唔到位,希望可以撥多啲資源,增加人手,加強巡查魚塘,唔使有破壞先執法」。

環保觸覺總幹事譚凱邦亦坦言,當局在監管違例改建魚塘方面,處於被動狀態,由於新界幅員遼闊,「好多魚塘被先破壞後發展,去到發展緊(政府)都唔知」,主要依靠團體發現後舉報,當局才會得悉事件。

規劃署發言人指,該署接獲懷疑違例發展投訴後,會盡快處理;若搜集到足夠證據證明有關地點有違例發展,亦會從速執行管制行動。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