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漏偏逢連夜雨。公屋輪候人數屢創新高之際,公營房屋供應量卻嚴重滯後,四年後的落成量大減,當中出租公屋遠遠不及長策會每年建屋目標的一半,創十多年來新低。一加一減之下,公屋輪候時間勢必一延再延,不啻將無殼蝸牛推向絕望深淵。

運房局數字顯示,房委會及房協未來五年的總公營房屋建屋量有九萬七千一百個單位,較過去三個五年期供應數字為高。表面上公營房屋供應量保持穩定增長,實際上剛好相反,供應量很快便無以為繼。在二○一九/二○年度,房委會落成出租公屋預料只有九千二百個單位,資助出售房屋亦只得六千三百個;房協的出租公屋有一千個,資助出售房屋三百個。也就是說,該年度總共只有一萬零二百個出租公屋及六千六百個資助出售房屋落成,僅及二○一八/一九年度的一半,遠遠少於長策會制訂的每年興建二萬個公屋單位的目標。

不用水晶球預測也知道,公屋供應量不足,平均上樓時間必然愈拖愈長。當局早前公布公屋輪候人數再創新高至逾二十八萬五千多宗,平均輪候時間三點六年,比今年八月公布的三點四年進一步延長,三年上樓承諾淪為空言,未來情況更會進一步惡化,而且這僅是對一般家庭的申請者而言,非長者單身人士只能望樓興嘆。有人計過,即使公屋申請宗數保持不變,也要接近十四年才能讓所有人上樓,房屋問題愈演愈烈,由此可見一斑。

最諷刺的是,公屋供應量下跌的同時,私樓供應量卻創出新高,未來三至四年私樓供應量達八萬六千伙,是連續三個季度上升。公私營房屋供應此消彼長,反映當局覓地艱難,寸步難行。運房局局長張炳良坦言,私樓供應量較多,主要因為發展商得到的是「熟地」,且會自行覓地及儲地,故供應較穩定,而政府建屋數量則受多個因素影響,包括社區人士反對等,而且各年份情況不一,難以每年平均云云。

無可否認,張炳良說的確是實情。不少地區人士反對在區內興建公屋,一來擔心大量居民湧入,令社區設施及公共交通難以負荷;二來憂慮公屋會拖累區內樓價。加上其他社會及政治阻力,令當局覓地建屋困難重重,舉步維艱。當然,地區人士的擔心並非杞人憂天,當局規劃不善,一味諉過於人,根本是推卸責任。怕只怕,最近爆發的鉛水危機拖累多個屋邨的落成時間,勢必令供應雪上加霜。

儘管私樓供應有所增加,美國又即將進入加息周期,但寄望樓價下跌以紓緩房屋問題,顯然只是一廂情願。當中產家庭不吃不喝不消費十五年,才能在九龍區購買一個小單位,足見本港樓市畸形,早已到了脫離現實的地步,即使樓市進入調整期,也不能解決任何問題。

從大學生爭相加入公屋輪候大軍,到危機四伏的劏房遍地開花,房屋問題積重難返,市民不能安居樂業,社會穩定也就無從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