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難民問題愈演愈烈,繼三歲童曝屍沙灘,引發國際關注後,一名一百零五歲老婦近日由阿富汗進入克羅地亞,據說最終希望落腳瑞典。走難旅程極盡艱辛,年輕力壯者尚且難以應付,更何況耄耋長者?由阿富汗走到克羅地亞,老婦連同十七位家人足足走了二十天,期間經過人迹罕至的沙漠和森林,得由六十七歲的兒子和十九歲的孫子輪流背着。事實上,她不是唯一的長者難民,上月就剛有一名一百一十歲阿富汗婦人入境德國。

若非沒有辦法,老人家怎會走上這條逃難之路?如果說年輕人是奔着更美好的前程,是「經濟難民」,那麼老人家肯定是迫於戰火。可以預見,這幾天國際社會又會響起一片同情之聲,然而,在灑過幾掬同情之淚後,問題依舊是:誰來接收難民?作為看客,針唔拮到肉,當然可以空唱高調,高舉人權旗幟,但當被反問「是否你家門戶洞開」時,還不是即時O嘴。君不見保加利亞總理明言,如果德國、奧地利等國關閉邊境,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和羅馬尼亞將無法承受難民湧入的巨大壓力,屆時將同步關閉邊境。

同情歸同情,現實歸現實,不能混為一談。也許,在難民問題上香港有發言權,事關我們「身體力行」,連志在食大茶飯的假難民也照單全收。論「寬容博愛」,誰及得上香港這個「禮儀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