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沙田至中環線土瓜灣地盤發現宋代文物後,原來香港海域亦蘊藏不少宋代的寶物。一群受訓的水下考古潛水愛好者成立了香港水下文化遺產小組,發現西貢鎖匙門海底有一件懷疑與宋朝古船「南海一號」同款的石造錨桿,決定星期日下海打撈該件有近千年歷史的古物,令古物重現人間。香港水下文化遺產小組成員陳基業接受訪問時稱,去年在西貢一帶打撈清朝瓷器時,無意中發現該件石造錨桿,於是拍下照片後交給專家鑑定,專家幾乎肯定是宋代古物。 文:梁可瑩、甘銘添/相:梁耀榮

南海一號的石造錨桿,現存於陽江市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
(水下文化遺產小組提供)

在水下打撈出來的物件受淤泥保護,容易保存。(水下文化遺產小組提供)

夏保羅指現時香港海上多污染,影響水下考古。

一群受訓水下考古潛水愛好者於○九年成立水下文化遺產小組,希望尋找被遺忘的海底古物。(水下文化遺產小組提供)

本身是工程師的陳基業認為其職業知識,有助他在考古時測量文物。

陳基業是潛水教練,○二年考到潛水牌,後來認識到一名考古博士,自此對考古感興趣,○九年與一群志同道合人士成立香港水下文化遺產小組,不是為了尋寶,而是想多了解歷史。成立六年以來,小組下水五十多次,每次均選擇風平浪靜、水比較凍及水底能見度高的日子,帶備防水相機、尺、防水紙筆,每次下水一小時,每日約三次。

陳基業認為,香港及鄰近地區沿海及航海活動,可追溯到六千年前,意味水域裏潛藏許多水下文化遺產,但香港目前並無系統為這些遺址進行研究和記錄,故透過古物古蹟辦事處申領相關考古發掘牌照。水下文化遺產小組有考古專家,他則擔任與潛水有關的活動安排及安全評估。

海上絲路航道 遺址270個

陳基業憶述,最深刻一次潛水打撈經歷發生在兩年前,當時他聽聞塔門海底有石獅子,覺得很奇怪,於是向村長和村民打聽,原來背後有段故事,話說五十年代塔門翻新天后廟,打造了一隻石獅子,打算放在廟前,但後來竟發生了不吉利的事情,村民於是把新造好的石獅子掉落海。雖然不算是古物,但陳基業認為故事很有趣,於是潛入塔門海底尋找,最終發現該隻石獅子,並打撈上岸。

陳基業指出,香港水下文化遺址約有二百七十個,全是海上絲綢之路航道,有機會打撈到沉船及由船上掉落海的瓷器,而西貢海域比較安全,適合潛水,所以打撈地點多在該處海域。

他又說,過去打撈到的文物不止來自宋、清,最遠更至石器時代,早年在西貢其中一個沙灘便發現過石造的箭頭及工具。

陳基業表示,市民多關注陸上的保育,海底文物保育一向沒有太多人關注,該小組現時只打撈了不足一成的遺址,而全港有數萬名潛水員,他希望市民多關注海底文物。

至於在中環灣仔繞道地盤海底的沉船殘骸,文物保育專家夏保羅說,相信有關殘骸是二戰時期沉沒海底的英軍軍艦添馬艦,因為有關方面已於殘骸中找到一名軍人的行李牌,而且航海地圖亦標明添馬艦曾停泊於該處。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