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舉行的民建聯研討會上,梁錦松發表對經濟和房屋問題的看法,包括提出要增加香港的可用土地,建議考慮將現時約百分之四十的郊野公園比例,降至百分之三十五,多出來的百分之五用地,已可容納一百萬人口;同時,把公屋居民比例由目前約五成增加至六成到六成五。他又特別指出,要關注年輕人,解決三個「上」的問題,即上樓、上流及上位,否則「當他們覺得上樓無望,上流困難,上位亦無門,他們只能上街」。

現時作為一間大地產商的掌舵人之一,梁錦松仍然能夠將社會的真實需求向公眾展示。然而,在不同的政策範疇中,相信香港房屋政策比起《基本法》第二十三條更為敏感,怎樣做,都總會令另一邊廂的人不高興,要找到真正的出路,並不容易。

另外,梁錦松亦重提二○○二年時的建議,在珠海等鄰近地區打造「一小時生活圈」,若內地治安、教育及醫療服務與香港看齊,便可改變港人的生活模式。希望香港長遠能吸引人才,並成為人口一千萬的國際都市。

這個建議立意良好,亦符合香港以服務業尤其是將以高端服務業為主的發展需要,但是,在普選民粹、本土主義抬頭下,都迫使特首梁振英一度要推出「港人港地」的土地和房協私樓等措施,如何能將建議做成,相信在香港已經沒有人能說了算。

梁錦松屢次就不同具爭議性的問題發言,而且火力不弱,然而,在香港如今的氣氛下,難免令不同方面都有戒心,如何說服有關持份者,相信要花點力氣。

更重要的是,作為前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如何能說服公眾相信他的舊酒新瓶,尤其是擺脫中產專業人士對他這位「鐵板神算」的深刻印象,他真的需要找超班的政治化妝師幫一幫了,而他的境況,可能也是當下香港的縮影:知易行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