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其言,觀其行,執政者說甚麼不重要,做甚麼最重要。港府口口聲聲重視安老問題,但對全民退休保障卻諸多推搪,甚至玩文字遊戲敷衍民意,很明顯,當局對全民退保預設立場,無非想推卸責任。

港府年底將展開為期半年的全民退保諮詢,扶貧委員會討論諮詢文件細節時,計劃以「不論貧富」及「有經濟需要」取代「全民」及「非全民」,聲稱這樣更簡單易明,可以展現兩者的受惠對象特質云云。與此同時,港府推算未來長者人口將大幅急增,由去年一百零七萬增至二○六四年的二百五十八萬,投放在長者的經常性開支亦將會由上年度約五百六十億元,勁升至一千四百三十億元。

魔鬼往往藏在細節裏,港府更改全民退保字眼,顯然是預設立場。正如立法會議員指出,「不論貧富」等字眼帶有主觀色彩,容易令人理解為有錢人亦獲得保障。而去年受港府委託撰寫全民退保研究報告的港大學者周永新更直斥政府誤導公眾,認為這樣等於問公眾「應否亂派錢」,企圖引導市民否決全民退保,選擇政府傾向的審查制度。

顯而易見,港府一方面在字眼上搞小動作,一方面渲染五十年後的長者開支,無非想強調推行全民退保的難度,製造財政難以負擔的效果。事實上,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早就明言對全民退保有很大保留,更指數十萬貧窮長者中一半不需要經濟援助,因不少長者都是「低收入、高資產」。而財政司司長曾俊華說得更直接,恐嚇「凡全民退保都爆煲」。聽鑼聽聲,聽話聽音,港府高官高喊「狼來了」,變相判了全民退保「死刑」,即將推出的諮詢不過是假諮詢而已。

誠然,好鋼用在刀刃上,將有限資源用在最有需要的弱勢社群身上,沒有人會反對,問題是,香港至今沒有完善的安老制度,不少長者即使有自置居所,屬於高官口中的「高資產」一族,也不代表生活不成問題,相反,病了不敢看醫生,甚至靠拾荒度日的長者大有人在。高官大說風涼話,跟「何不食肉糜」的晉惠帝有甚麼分別?長者辛勞大半生,為香港做出不少貢獻,難道不值得尊敬嗎?難道不應該生活得更有尊嚴嗎?

再說,何謂「有需要」根本無從界定。正如學者指出,港府不應抱持保守思維,只幫助基層已不合時宜。中產人士雖然收入高於基層家庭,但大多數既要交稅,又要供樓,還要負擔子女教育等各種開支,何來積蓄應付退休生活?至於港府所謂的安老「三根支柱」,更是靠不住,強積金固然千瘡百孔,綜援網與個人儲蓄同樣非常脆弱。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港府連每年的財政盈餘都估錯,五十年後的情況根本說不準,與其刻意誇大將來的長者開支,不如及早綢繆,制訂安老政策。香港財政儲備豐厚,完全有條件推行全民退保,關鍵在於當局肯不肯承擔,如果一味在退保問題上拖拖拉拉,敷衍民意,遲早自食惡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