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問題已成解不開的死結,輪候公屋人數不斷增加,屢創新高,其中尤以大學生申請者的升幅最顯著。今日香港,上樓比登天還難,安居樂業成為無殼蝸牛遙不可及的夢想,這難道不是香港的悲哀、港府的恥辱?

截至上月底,公屋輪候冊申請宗數高達二十八萬五千三百多宗,較六月再多逾三千宗,一般家庭及非長者單身人士各佔十四萬二千多宗,前者的輪候時間進一步延長至三點六年,所謂三年上樓目標早已淪為空談。更有甚者,單身長者平均輪候時間亦延至兩年,不少長者等到死也未必能上樓,只能含恨而終。

不可不知,公屋申請宗數屢創新高的同時,高學歷的年輕申請人亦不斷增加。房署於今年第一季對申請者進行統計調查,發現四成六非長者單身申請者具大專或以上學歷,較四年前上升一成;三十歲以下的新增申請者中,大專以上學歷的比例更高達四成三,較四年前大增一成七。值得留意的是,四成申請者於登記公屋輪候冊時仍是學生,比例較對上一年的三成六為高,可見愈來愈多年輕人置業無望,只好紛紛加入申請公屋大軍。

房署的調查亦反映一個新趨勢,就是三十歲以下申請者中,最多人認同「住公屋與其他類別房屋無分別」和「應趁年輕收入低時申請公屋」,反而認同「只有低收入者才居於公屋」的比率並不高。有人將之解讀為年輕人不思進取,實際上,目前私樓價比天高,一般大學畢業生的起薪點只有一萬多元,如果沒有家人資助,大部分人根本無望上車,不申請公屋還有甚麼出路?這也是房委會即使訂立配額及計分制門檻,非長者單身人士的申請宗數依然不斷增加的原因。

事實上,公屋本是為基層市民提供的社會福利,現在連大學生也爭相加入,不少人更以成功申請公屋為榮。面對此情此景,運房局局長張炳良無計可施,一味為拓土建屋無方找藉口,聲稱土地不足及社區反對建屋,令公屋供不應求問題不易克服。其實正如本報多次指出,土地不足根本是偽命題,香港已發展土地只佔總面積約四分之一,其他的閒置土地不說,單是收回部分使用率低的私人會所用地已可解決不少房屋問題,當局偏要捨易取難,不是填海,就是打鄉郊主意,怎麼可能不阻力重重?

說來實在無奈,住屋本是市民基本生活所需,如今卻成了社會上最昂貴的奢侈品。有調查顯示,一個中產家庭不吃不喝不消費,也要十五年才能在九龍區買一個三百多呎的細單位,足證香港樓市之畸形,已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難怪環境惡劣的劏房遍地開花,連廢棄的豬欄、雞舍也紛紛變身為居所,成為香港這個所謂國際大都會的奇恥大辱。

不能安居,就無法樂業。無殼蝸牛望樓興嘆,年輕人連片瓦遮頭也不可得,難怪變得愈來愈激進,對政府愈來愈不滿。說到底,房屋問題愈演愈烈,社會固然有責任,而港府施政無能更是難辭其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