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管局未承諾加薪,香港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揚言將於本周三發起靜坐,抗議當局沒有跟隨高級公務員機制加薪。是次行動能否向當局施壓?公院醫生薪酬是否偏低?公院醫生士氣低落對公共醫療服務又有何影響?

Q:香港公共醫療醫生協會將發起靜坐,能否有效向醫管局施壓?

A:這視乎行動能否展示足夠人數和團結力。參與人數是談判的重要籌碼,可向資方施壓,同時向社會各界表達訴求,爭取輿論支持。而是次行動與其他工業行動、如碼頭工潮比較,優勢在於醫生屬專業人士,短時間內難被取締,故議價能力較高。如果醫生之間夠團結,能集體行動,醫管局便必須作回應。

Q:如是次未能成功爭取薪酬機制與公務員水平掛鈎,會否打擊士氣?

A:若只看單一行動,難以取得成效,因歷來的工運要成功均須靠長期抗爭。如果長期行動仍未能換取任何回應,則有可能會打擊士氣。醫護人員普遍認為工時過長,又要長期加班,而且工種本身心理負擔極大,金錢回報卻未如理想,自然會積累怨氣。長期積怨反而會觸發另一導火線,引發另一次工業行動。

延伸思考

1.醫生薪酬欠競爭力,將對公共醫療服務有何影響?

A:首先會造成人才流失。如果公共醫院的醫生工資長期遠低於私院,對工作量繁重的公院醫生構成一定的吸引力,令仍留公院的醫護人員負擔更大,萌生去意,惡性循環下令公共醫療機構營運困難。另外,薪酬偏低會令醫生覺得不被尊重,工作動力下降,影響公共醫療服務質素。

2.為何公立醫院醫護人手長期短缺?

A:隨著生活質素提升,市民對醫療服務的訴求亦增加,加上近年內地市民來港求醫的人數暴增,原本的醫護人手不足以應付需求。而工種本身入行門檻較高,訓練時間較長,難以一下子增加人手。加上本地醫學界不開放引入外地人手,對本地醫護人手的培訓資源亦短缺,故公立醫院醫護人手長期不足。

3.外國政府如何應付醫護人手短缺問題?

A:一般而言,外國政府願意開放引入非本地醫護人員,例如透過外地專才計劃引入專業移民。與香港不同之處在於,外國政府掌握發牌制度,對人力市場擁有決定性的力量,如人手分配,而且市場較大,可吸納外地人手,不會對本地醫生構成競爭。故外地政府可節省培訓的時間和金錢成本。另外,外國政府亦開放學位,讓外地學生報讀,增加入行新血。

網上專頁:on.cc/sunstudies

聯絡電郵:studies@on.cc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

昔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