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在上周五出席立法會大會,辯論是否以權力及特權法調查鉛水風波時,其發言讓人出乎意料,她的言論受到媒體一面倒的批評。司長的「制度有不足之處,但毋須有人負責」以及「泛政治化」,提出了三個方面的兩個論述,前者點出了問責官員和公務員的關鍵要害,後者則是主動回擊反對派議員。

林鄭月娥的「制度有不足之處,但毋須有人負責」,暗示着鉛水事件的根源並不在此屆政府,因此本屆政府並不需要有人負責。這可能正是問責制的最大短板:政府無法向前官員的工作過失追究責任,導致了問責制官員和公務員的工作態度,日漸由應該秉持的「對香港的長遠發展負責」轉移到「打好這份工」。

司局長受到制度上的約束,無暇亦無法推動有利於長遠發展的工作。正如林鄭月娥的舉動一樣,她指出她早已發現制度存在不足,但在她在任政務司司長的三年時間,並沒有着手處理該問題。

作為政府的高級官員,林鄭月娥這次公開對議員回應,也讓大家驚訝。暫且不討論香港的反對派是否「積極、合作的」反對派,作為政務司司長,她跟議員應該建立何種關係?建立良性溝通平台,還是強力保衞政府的政策?這實在是值得深思的問題。當然,現在行政和立法關係不調和,並不利於施政,更是影響香港長遠發展。

林鄭月娥當日的言論,可能讓人覺得她輕視鉛水問題、過分包庇公務員。但相信一向發言謹慎的林鄭,對上周的發言也是有所準備,而此番言論想帶出的訊息,會不會就是她無意加入下一屆特區政府呢?

但更重要的,是從這次事件當中引申出更多讓我們需要深思的問題,包括政府應該如何回應市民所關心的事情、如何使官員和政府能夠有效快速地改善自身的缺點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