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本屆立法會最後一年會期,所有事務委員會的正副主席選舉塵埃落定,不出所料,建制派包攬多個事務委員會正、副主席,泛民僅得兩個主席及三個副主席,其中兩個當選主席亦是相對溫和泛民議員。這可追溯到去屆建制與泛民的角力,今次就是坊間所說的,建制對泛民的「大報復」。

建制今次「得勝」難說是好事,因為這將是議會拳來腳往的先兆,會期甫啟戰情已緊繃。這次建制徹底坐大,議事成效恐怕要付出代價。對此,泛民中人早早放出聲氣,要在日後兩大議題——創科局及下年度財政預算案採取強硬「不合作」姿態,往屆立法會拉布、玩程序勢必重演。儘管建制主持人執剪布利器,但彼此惡鬥終究是運作的內傷。

市民看夠了立法會的醜陋,那裏不是為民福祉的議事堂,而是政治生態的表演場,是一眾議員「出鏡」的作法道場。這個納稅人耗糜不菲的議會,卻沒有交出應分的效益,是香港無形的成本。其實,香港在競爭進化的世界上,日益承擔不起慢性沉淪、不進則退的後果,但議員不理會這現實,延續無益的意氣角力。

這可以說是民主體制的優勢,香港可以安享這種優勢。然而,世界除了商業競爭還有制度競爭,日後所謂制度優勢沒有轉化為制度實力,就得變成劣勢,香港正有滑向此途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