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香港會展業在區內首屈一指,有「亞洲會展之都」美譽,財政司司長曾俊華甚至曾揚言「並非膚淺,無懼競爭」,可惜時移勢易,並非膚淺的會展業今年風光不再,多個大型展覽均門堪羅雀。會展業走下坡原因眾多,但歸根究柢,港府鼠目寸光,坐而論道才是主要原因。

眾所周知,會展業向來是本港經濟一大動力,過去多年會展業增長顯著,每年平均升幅逾一成,前年高峰期更帶動高達四百零八億元消費開支,相當於本地生產總值百分之二。顯而易見,會展業發展蓬勃,受惠的不僅是業界本身,更可帶動旅遊、酒店、廣告、餐飲、物流等多個行業,可謂一榮俱榮,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好景不常,會展業今年出現另一番光景。日前舉辦的「時尚匯集」展覽會,場面冷清,本來預期有七十多國買家參加,結果只有十多個國家的買家參與,而且看多買少,有參展商一張訂單都沒有,有參展商更索性提早離場。無獨有偶,上月舉辦的「珠寶首飾展覽會」同樣成績慘淡,訂單比往年劇減一半。下月還有兩場大型展覽在港舉行,包括紅酒展和玩具展,不少港商已打定輸數,「蝕少當贏」。

無可否認,環球經濟放緩、港元轉強等因素,是本港會展業表現欠佳的原因,但澳門、廣州、深圳、新加坡等地所受影響甚微,澳門甚至被國際展覽業協會評為亞洲區內表現最佳,只有香港獨憔悴,這究竟是甚麼原因,難道不值得反省嗎?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隨着周邊城市的軟硬件配套不斷完善,香港會展業的優勢早已大不如前。就大型場地而言,來來去去只有會議展覽中心和亞洲博覽館,前者場地細小,不敷應用,後者位置偏遠,交通不便。租金高昂更是一大問題,租用一個小型攤位連運輸成本最少十萬元,大型展覽會的租金更遠超此數,加上酒店房租海鮮價,每逢旺季便瘋狂「劏客」,無異於殺雞取卵。反觀澳門、廣州等地,大型酒店和會場愈開愈多,廣州單是琶洲展館就達四十萬平方米,而香港會展及亞洲博覽館加起來只有十三萬平方米,聰明的參展商當然懂得如何選擇。

當然,除了場地及成本原因,港府不思進取才是最大危機。這些年,新加坡積極拓展會展業務,世界銀行年會、奧運會議等大型國際會議都在當地舉行,而香港大型國際會議本來就寥寥無幾,原定去年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財長級會議亦因佔中而移師北京。本來,隨着港珠澳大橋即將落成,大嶼山有望成為另一個商貿會議中心,可惜港府施政拖拖拉拉,基建不斷延誤超支,加上政治阻力,發展大嶼山只是紙上談兵而已。

一損俱損,會展業疲不能興,其他行業也無以為繼,紛紛出現結業潮,連名牌店也被迫退租,結業潮更由地舖蔓延到樓上舖,難怪有人慨嘆香港遲早淪為「執笠港」。港府繼續故步自封,當老本吃盡,還能靠甚麼養活七百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