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水資源漸陷供不應求的窘境,本港情況稍好,不至於迫在眉睫,但也必須加緊行動,未雨綢繆,建造海水化淡廠便是出路之一。本周,將以通識科六單元:能源科技及環境角度出發,詮釋概念詞「海水化淡」。

顧問老師:通識研究協會主席 馬震寧

海水化淡指將鹹水轉化為可供人類飲用和可供工商業利用的淡水工序,過程中主要是去除海水中的鹽分和雜質。此舉能確保一地的水資源供應,不受氣候變化影響,幫助水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利器。

然而,海水化淡需消耗大量能源,過程會釋出大量高濃度鹽水,破壞生態環境,且造價高昂。話雖如此,海水化淡還是一個面向未來的必要計劃。

地球上總水量高達十三點八六億立方公里,然而其中大約有百分之九十八是海水,可使用的淡水僅佔百分之二點五左右。在這些淡水中,大多為冰河和地下水,容易為人類所利用的水資源只佔極少,地球可供人類的水量有限,致使世界上約有七億六千萬人缺乏可用水。農作物是用淡水灌溉,水資源的匱乏,意味着農產量將下降,地球上會有更多人身處飢餓地獄。

世界大環境趨勢如此,香港將來不能避免。目前,香港有百分之七十淡水來自內地廣東省的東江水。然而,東江水的供應未必能穩定。隨着內地高速發展,廣東省本土的工商業用水量節節上升,東江水的存量不可能永遠滿足食水供應。再者,內地水資源污染嚴重,很多地下水亦不堪利用,東江水的污染問題亦漸漸嚴峻,令供給香港的淡水量又要打一打折扣。再加上港人用水量偏高,人均用水量至一一年高達二百二十公升,這揭示港人擁有清潔的食水並非必然。

海水化淡雖缺點多多,但它能把鹹水轉化為淡水,是世界未來食水供應的中流砥柱。本港曾興建海水化淡廠,後來停用。最近,政府又重啟海水化淡計劃,廠房預計一九年投入運作,供應全港百分之五淡水需求。

除了開源,也須節流。本港家居用水佔總淡水使用量的百分之五十,我們若能改變日常生活習慣,減少用水,好好管理和珍惜水資源,那麼未來水資源就不至於不敷使用了。

昔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