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政府召開了二○一五年扶貧委員會高峰會,檢討過去一年各項工作的執行情況。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在致詞中,特地用了「破天荒」一詞,來形容政府在扶貧政策上的舉措,以此來表明本屆政府致力於改善民生的決心。

長期以來,民眾對香港都抱着一種「過客」心態,只在香港謀生,找機會多掙錢;遇有事情,隨時準備返回老家,或者遷到更安全的地方。人們只顧自己和家人,而對於貧窮,往往與慈善而非與福利制度聯繫在一起。

七十年代的工業化,為社會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為數眾多的港人靠着自己的勤奮和學習,一步步成為中產階級。對照自身的經歷,人們對貧窮的人更缺少了一份同情,認為社會上有那麼多機會,只是因為這些人不努力、不勤奮,才落得貧窮的下場。社會上長期歧視那些依賴綜援生活的人,政府在政策上也沒有多大的動力處理此類問題。從扶貧委員會二○○五年第一次設立,到二○○七年的解散,再到二○一二年重設,反映出社會價值觀和政府政策對扶貧助弱的變化和反覆。

在這樣的背景下,二○一三年政府制訂官方「貧窮線」,的確可以用「破天荒」來形容。社會也愈來愈認識到,造成貧困有制度上的原因,政府應該從政策上加以處理,應該擔當起更多的責任。

不過,特區政府邁出的這一步,與其他經濟發展程度相若的經濟體比,在觀念和制度安排上還有非常大的改善空間。例如,本次會議把「自力更生」作為香港的核心價值推了出來,但在當今「贏者通吃」的社會裏,「自力更生」只是走出貧困的必要但不充分條件。政府還必須從制度安排上,讓貧困人口也能得到平等的發展機會,而不致使貧窮固定、傳給下一代。

目前,政府還未邁出這關鍵的一步。換言之,從政策和制度上,不能僅靠金錢支持貧困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