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諾貝爾醫學獎得主、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成為傳媒焦點。說起來,過去中國人獲諾貝爾獎偏少,有人認為是中國的意識形態與西方不同所致。其中,諾貝爾和平獎一向被視為宣揚西方所謂普世價值的平台,並一度成為打壓中國的政治工具,如數年前頒獎給中國異見人士,並在頒獎禮擺上「空櫈」。

另一個引起廣泛爭議的,是○九年美國總統奧巴馬獲頒和平獎。獲獎時,奧巴馬當選不足一年,獲提名時只履新數個月。不少傳媒質問當時頒獎是否太快?因未見他有實際貢獻,他能否兌現承諾仍屬未知。得獎前,美國國內就有人批評他宣傳的努力超過實際行動。有評論認為,諾貝爾獎委員會的決定有一定政治性,這個獎對奧巴馬是激勵而非獎勵,目的是激勵世界最強國家的領導人在促進和平與消除貧困方面作更大努力。回顧美國近年的中東政策、阿拉伯之春引起的動盪、敍利亞內戰、伊斯蘭國崛起等亂象,證明這做法達不到預期效果,反令諾貝爾和平獎評選公信力下降。

和平獎除頒給對世界和平、外交、消除貧窮和人道主義有特殊貢獻的個人外,也會頒給團體。如九九年得主無國界醫生,為第三世界貧困和飽經戰亂的國家提供人道主義醫療服務,被譽為「像一道閃電照亮人間苦難」。本月初,無國界醫生位於阿富汗的醫院遭美軍炸中,最少二十多人死亡,目前仍有數十人失蹤,引起世界輿論廣泛關注和譴責,美軍司令道歉。這也令筆者想起當年中國駐南斯拉夫領事館誤炸時世界傳媒的反應。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的軍隊誤炸另一和平獎得主,「世界警察」誤炸「世界醫生」,真是天大的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