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之後,香港人心不歸成為京港兩地的心病,久病無藥之下,京官愈發不滿、港人更加不服。早前,曾任京官的全國港澳研究會會長陳佐洱批評本港「去殖」不徹底,引發一陣熱議。話口未完,就傳來香港郵政要就古郵筒「去殖」的消息,結果一個茶杯裏的風波,演化成一場粗暴去殖的輿論戰。

涉事的五十九個生鐵鑄造圓形郵筒,於港英年代屹立大街小巷,沿用至今,按郵政的解釋,全港現有約一千一百五十個街道郵箱,其中只有五十九個生鐵鑄造的古郵筒有問題,原因是這些古郵筒上有港英時期的皇冠及英國皇室徽號,政府認為有關標誌不適宜繼續使用,故要研究方案,如更新郵筒上的標記,或研究保育郵筒的方法。

婉轉解釋的背後,其實是「去殖」思維,講白一點,就是郵筒上鑄有的皇冠及英國皇室徽號不再適用,為免主權歸屬的尷尬,改之、遮之甚至毀之更正確。消息一出,市民反應極大,要求保留之聲此起彼落,更有網民發起一人一信的活動,圖阻香港郵政以粗糙方法毀去古郵筒的歷史價值,小事亦釀成大爭議,皆因郵政高官的「去殖」手法太粗暴,結果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這五十九個生鐵郵筒,見證了香港幾十年的歲月,只因擁有過去歲月的刻痕便要被改頭換面,實在是一件可笑的事,有市民感到怒不可遏,直指有關行為與伊斯蘭國極端組織以不同信仰為由,毀去三千年古蹟的行為一樣野蠻,郵政高官不尊重歷史的想法更令人無語。

民情洶湧,顯見郵政高官低估了民意,忽略了這五十九個圓形郵筒在風雨中陪伴港人的價值,它們已成香港一景,亦是港人的集體回憶,是香港歷史文化的一部分,考慮保育時,大可研究以不影響主權歸屬的方法保留古物,而非基於政治壓力,一見皇冠便要拆之毀之。

或者,郵政高官應該聽聽市民之聲,看看外來遊客對這些古郵筒的興趣,或它們出現在遊人鏡頭下的次數。這樣的活文物,是香港的人文及旅遊資產,何苦要因政治壓力而粗暴地毀去標誌、毀去古郵筒的歷史價值?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