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郵政早前透露擬遮蓋殖民地時代郵筒的皇冠嘜頭,以香港郵政的蜂鳥標誌取代,事件引來不少評論,質疑是否配合全國港澳研究會會長、港澳辦前副主任陳佐洱「去殖民化」的言論。香港郵政若有此想法,實在是欲蓋彌彰,無謂得很。

香港郵政解釋,郵筒仍展示英國皇室徽號並不合適,因此計劃遮蓋。先不說是否配合「去殖民化」,殖民地郵筒實是文化標誌,如果要遮蓋的話,相信不少街道也要改名,如英皇道、皇后大道,以至不少以港督命名的街道,因為這些名稱顯然是紀念英殖時代。香港亦有不少建築物是殖民地時代興建,像前身為立法會大樓的終審法院,更是一百多年前建成的新古典主義建築,為求「合適」,又是否應將所有有殖民色彩的建築物拆除?

話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環仍有不少建築物展現英國作為宗主國的身份,如遮打花園前身的木球會、環球大廈前身的舊郵政總局,屬於英國文藝復興時期風格建築,當時拆除建築物或改建,主要是因為中區需要更多商業用地,部分是因為要去除殖民地高高在上的意識。正因如此,不少值得留下的建築物只能在照片或影片上看到。

如果香港郵政真的不希望見到有代表殖民地的皇冠嘜頭出現,倒不如靜待郵筒報廢,總好過現在欲蓋彌彰的做法,產生更大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