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皆知螃蟹味美,然而正如魯迅所說:「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很令人佩服的,不是勇士誰敢去吃它呢?」當電召車業務在包括香港在內的許多地方惹起爭議之際,上海市發出中國乃至全球第一張網絡約租車牌照,勇氣可嘉。

利用手機App叫車服務,是互聯網時代的必然產物,由美國興起後迅速在全球推廣,引起不少使用者叫好的同時,也因為監管困難以及對傳統的士行業構成不公平競爭,遭到抗議及抵制,不少國家已禁止有關服務。進入香港不到兩年、頗受歡迎的叫車服務也遭到重大挫折,警方亦於兩個月前拘捕有關司機及服務平台的職員,相關行業何去何從,引起廣泛關注。

叫車服務在全球進入寒冬,在中國卻迎來春天。內地政府大力支持「互聯網+」行業,視之為經濟創新模式加以扶持,上海市交通委為內地「滴滴快的」發放專營證書。根據規定,叫車服務平台接入監管平台,當局可掌握其業務量,依法徵稅,同傳統的士公平競爭;經營者須購買第三方保險及承運人保險,對司機進行專職培訓,保護消費者利益。監管問題迎刃而解,合法化也就順理成章。

「滴滴」與「快的」本來是兩家競爭對手,分別由內地互聯網巨擘騰訊及阿里巴巴創辦,今年初兩公司合併,以共同應對美國優步(Uber)的入侵。今次滴滴快的獲得上海市祝福,必能更上層樓,優步亦不甘示弱,近日將伺服器遷至上海自貿區,為爭取合法經營邁出重要一步。事實上,內地叫車服務已有逾一億五千萬登記用戶,市場潛力巨大,市場將有一番龍爭虎鬥,這對消費者是一個福音,對內地城市善用空車服務潛力、解決令人頭痛的交通擁擠問題,亦大有助益。

見微知著,上海市積極應對新興服務行業,將之納入監管,導向合法經營,而香港卻採用斬腳趾避沙蟲的做法,一禁了之,滬港競爭前景如何,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