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癌是本港常見癌症,由於淋巴組織遍布全身,淋巴癌病徵多變,病人往往難以察覺而延遲就醫。香港血癌基金會副會長、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梁憲孫昨表示,淋巴癌徵狀視乎原發腫瘤的位置,最常見是頸部、腋下或大腿內側淋巴腺腫大,但亦可能只出現咳嗽氣喘、低燒及紅疹等病徵。他說,本港每年約一千宗淋巴癌新症,約一半發現時已屬第三或四期。

王珈曦經歷兩次淋巴癌復發,呼籲同路人堅強面對人生挑戰。

如淋巴癌原發位置在消化系統,患者可能胃痛、嘔吐或排血便。(資料圖片)

維持健康飲食及每天適量運動,可減患癌機會。(資料圖片)

不少人發現淋巴腫脹便以為「熱氣上火」。梁憲孫說,淋巴腫脹成因很多,若腫脹但沒有痛感,較大機會是淋巴癌,應及早求診。若市民發現淋巴腫脹,可自我觀察數天,若一直沒有消退甚至更大,可能需要抽組織檢查。

此外,不少淋巴癌沒有明顯病徵,要視乎淋巴原發腫瘤位置,若果處於消化系統,可以引起腹部脹痛、嘔吐、大便出血等腸胃症狀;若果處於皮膚,可以出現斑疹、皮膚腫塊或色素沉澱;而若處於造血系統,可能貧血。

泳後見腫脹以為發炎

三十二歲的王珈曦十一年前首次淋巴癌病發,她在游泳後發現頸附近有腫脹,以為海水不乾淨引起發炎,當時母親叫她飲涼茶試試但無效。輾轉花了一個月才確診霍奇金淋巴瘤,在頸、肺、脾等淋巴組織發現癌細胞,屬第三期癌症。

王珈曦在九個月後完成治療,但是其後兩次復發,終於二○一○年完成自體骨髓移植手術。她呼籲同路人珍惜生命,堅強闖過難關。

約六十歲的梁女士,於四十三歲時發現患有淋巴癌。她昨日憶述稱,確診前胃痛半年,醫生一直說是胃炎,直至「痛到入急症室」,再三檢查之後發現是淋巴胃癌,需要緊急切除整個胃部。失去胃部令她日常生活大受影響「一食即屙」,用了約半年時間始適應。

「超急性」三周可奪命

淋巴癌可分為霍奇金淋巴瘤及非霍奇金淋巴瘤,後者佔九成。梁憲孫說,淋巴癌發病中位數約為五十歲,但臨床上有年輕化趨勢。霍奇金淋巴瘤的病發年齡較年輕,約二十至三十歲,治愈率達七成至九成。

九成非霍奇金淋巴瘤為B細胞淋巴癌,當中百分之五至十為「超急性」,可於病發後兩至三星期奪命。其餘比較慢性的淋巴癌,治愈率近七成。九月十六日是「全球淋巴癌關注日」,他呼籲保持健康飲食及運動,遠離煙酒,病向淺中醫。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