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委任副校長,由「等埋首副」到決定副校,但事件也許並不會落幕,因為決定副校的結果,要麼陳文敏當選,要麼否決陳文敏出任,二者必居其一,無論結果是哪一個,港大都無法走出事件的陰影,其發展注定失勢。否決陳文敏出任,抗爭升溫當無意外,是港大即時動盪;委任陳文敏則是慢性動盪,影響發展。

港大收不清白的捐款,表面上是處理了,但外間認為涉及多少「黑金」?背後捐款者是誰?民調是否「收錢做事」?並沒有釋疑。儘管校方對當事人作出處分,但被認為不痛不癢。如果陳文敏當選,反而更為沖淡處分的存在,這無疑令港大在社會上信用有虧,清譽有損。香港經濟沉淪,吸納勞動職位的消費產業大幅倒退,倒閉失業潮隨之捲至,追根溯源難免算佔領行動這筆舊帳。若民意倒算佔領行動,港大法律學院難逃亂源惡名,在捐款事件不清白下如何解脫質疑:港大何以用鼓勵研究為名,容學者將違法佔領行動引入社會?佔領行動這場「公民抗命」必要之惡是否真為社會所需?

怎麼回答港大都難自圓其說,整個事件暴露港大滑向政治化的險境,所謂院校自主,不過是保護了擾動社會的自由,沒有負起推動社會進步的責任。經港大法律學者策動的公民抗命實踐,不但社會被撕裂,港大本身也撕裂,悠悠爭拗如何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