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六年,為了霸佔中國東北,日本制訂了《向滿洲移住農業移民百萬戶的計劃》,目的是將日本的貧農,以集團軍的方式移入東三省,共計三十餘萬人。這即後來著名的「日本開拓團」。開拓團以強佔或極低的價格強迫收購中國的土地,然後再租給中國農民耕種,造成數以百萬計的農民流離失所。凍餓而死者,不計其數。

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戰敗,其在東北的殖民統治隨即土崩瓦解,開拓團只剩下老弱病殘和婦女兒童。在傳染病、飢餓和寒冷的肆虐下,其中不少人被日軍以武士道為由殺掉了,也有些選擇了自殺。不過,還有很多的孤兒和孩童被中國家庭所收養。那時,東北的百姓也食不果腹,但中華文明中的「不忍人之心」,令很多中國人放下自己在戰爭中受到的屈辱和苦難,撫養了這些可憐的小生命。那些見證了中國百姓「以德報怨」的日本人,後來都成為中日友好和反對日本軍國主義的中堅。

同是一九四五年二戰勝利後,英國內政部卻以「一個對利物浦不良的因素」這樣一個莫名其妙的理由,驅逐中國海員出境。二戰初期,二萬多名來自上海、香港和新加坡的華人海員,為英國運送軍需物資。當時,利物浦是盟軍儲備供應的重要海港,華人海員居此,與當地英國女子通婚也是常有之事。隨着戰事的結束,華人海員逐漸失去了僱用的價值,他們先是被禁止做岸上的工作,薪水也減到英籍海員的一半,後來就只剩下一張返回亞洲的單程票。

英國政府考慮到公開遣返華人海員,可能遭到道義上的譴責,於是採取了秘密抓捕、驅逐出境的手段。他們過河拆橋、背信棄義,給這些海員留在英國的家人帶來毀滅性的影響,很多年都不知這些海員突然離家的原因。

具有良知的西方學者曾經忠告過:不要聽我們說了甚麼,要看我們做了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