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聯招放榜是香港每年一度的社會話題,市民的例牌關注點是八大院校不同學系的收生分數及高考狀元的去向。今年聯招放榜過去了差不多半個月,不再是茶餘飯後的話題,社會關注未來幾天的迎新活動究竟會爆出甚麼「花絮」。

大學是推動社會前進的學術力量,社會大眾不應該將大學入學的歷程當作花邊新聞來看。院校學系收甚麼分數,甚麼中學出了幾個狀元,這些訊息並不含有重大的社會意義。大眾要關注的,應該是目前的大學招生制度是否有利於選拔優秀的高中生到大學去學習,然後讓這批青年才俊畢業後為社會作出貢獻。

聯招在二十五年前出台,到今天一直是大學選取高中生的主體機制。一般人很難對這機制提出具體的意見,畢竟每年有數以萬計的高中生順利通過聯招進入大學,說明這機制的運作達到預期的目的。不過,聯招實施不到十年,已經不能完全滿足大學爭取優秀學生的要求。二○○一至二○一一年,大學推出「中六優先取錄計劃」,讓中學會考成績優異的學生毋須參加聯招而提早一年進入大學。另外,大學又採取非聯招的辦法直接取錄優秀的學生,一些排名在前列的大學更在專業的學系加大了非聯招的新生比例。

這兩種招生辦法的出現,顯示大學期望在收生的程序上有直接的話語權:前者是直接收取主流公開試的尖子;後者是直接收取主流公開試以外的優秀學生。這兩種非聯招的收生辦法對大學教育的影響值得研究,研究的成果必定可以為大學招生的機制帶來有用的參考。另一方面,非聯招的辦法可以讓學生直接申請心儀的學系,不必過度考慮聯招按成績「走位」的技術安排。一般而言,循非聯招辦法入學學生的學習態度比較積極,因此大學教授都樂於多花時間主持面試,直接從中挑選適合的學生。

既然非聯招好處多多,為甚麼大學仍要通過聯招收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