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權力的人很少有人願意自動退休,交出權力,過平民百姓生活,誰都想當一輩子官,掌一輩子權,然而這是不可能的。古代封建社會除了皇帝「終身制」外,宰相大臣、一般官員也都有「告老致仕」之時。當然,古代不像現代,有明確的退休年齡規定,但一般情況下都要退休。

中共打江山的那輩人,坐江山時年齡都不大,多是青壯年,毛皇帝五十多歲,周相國五十左右,鄧小平等才四十多歲,大批高幹不到四十歲。因此,新中國從建立到運作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建立官員特別是領導幹部退休制度。那時對一般公職人員、企業事業單位、工人、百姓倒是有退休規定,退休後拿百分之七十左右工資。改革開放時,官員退休問題被提了出來。毛皇帝崩於「終身制」,周相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少開國元老病逝於任上,鄧小平、陳雲、李先念等當時已年逾七旬,胡耀邦、趙紫陽等改革先鋒及一大批封疆大吏、部委首長也都五十多六十歲,紅朝再不搞官員退休制不行了,新人上不來,「黨和國家」難以運作下去。

於是鄧小平等元老提出幹部退休制、任期制問題,作為重大改革推動。一般官員至副部級官員六十歲退休;正部級官員六十五歲退休;未超過六十五歲當上副國級的官員可以再幹一屆五年,而正國級退休年齡沒有規定。經過幾屆換屆運作,形成了「不成文規矩」,六十八歲之前升上政治局常委的可以再幹五年。有了這些規定,當然就有了「人走茶涼」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