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招攬文憑試尖子,港大與中大連年都有一場龍爭虎鬥,今年又以港大完勝、中大完敗告終,十一名狀元全數進入港大。成績覆核後增加了一名女狀元,仍然投入港大之門,說中大不鬱悶是不可能的。

在這場人才大戰中,兩大醫學院的過招最為精彩。港大醫科一向佔盡優勢,迫使中大醫科出奇制勝,今年推出「跳級制」計劃,容許成績達標的新生直接升二年級,即提前一年畢業,這對家境困難希望盡早賺錢養家的尖子來說有一定吸引力。但港大並非省油的燈,連環批評競爭對手的做法是揠苗助長,連「相煎何太急」都說出口。這場口水戰令醫委會介入重新審視課程設計,中大被迫暫停有關計劃,最終一個尖子都沒有撈到,真是狐狸未打着反惹一身膻。

百年老校港大大獲全勝,其中港大醫學院又是最大贏家,十二名狀元有八名入讀醫科。這麼多尖子立志懸壺濟世,確保本港醫界的高質量,對病人而言當然是福音,另一方面也反映香港產業結構單薄,年輕人出路狹窄,除了醫科、法律、金融、建築等少數行業,其他專業都很難吸引到最精英的人才,港府所謂發展創新科技也就淪為自說自話。

尖子一窩蜂報讀醫科的現象愈演愈烈,這是絕不正常甚至是畸形的。原因很簡單,香港雖是自由市場,惟由於醫生緊缺,畢業生幾乎全部可以進入醫管局轄下醫院,堪稱鐵飯碗,入職工資高達五萬多元,這是其他大學生可能一輩子都達不到的水平,怎能不令人羨慕?在公立醫院做幾年後積累了經驗,可以選擇私人執業,也可以一邊私人執業一邊幫公院工作,拿兩份收入。部分醫生有「月球族」之稱,即一個月可賺一百萬元,如此高收入在全世界都罕見。

不能怪尖子向錢看,實在是其他行業沒多少發展前途。而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裏,經濟多元化就成解不開的死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