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八日立秋,尖沙咀天文台當日下午錄得一百三十年來破紀錄高溫攝氏三十六點三度。七、八月份,每逢颱風到訪前天氣都十分悶熱,這次破紀錄高溫是受今年最強颱風蘇迪羅於福建沿岸登陸,雖然與港有相當距離,但受其外圍下沉氣流影響所致。香港屬亞熱帶季風氣候,三面環海有海洋調節,與內陸城市比較高溫日子較少。但老一輩經常覺得香港較數十年前炎熱,這是城市化導致熱島效應的緣故。

香港是石屎森林,建築物和馬路容易吸收儲蓄陽光的熱力,大廈長開冷氣亦排出不少熱空氣,加上建成區增加令樹木減少,大樓向高空發展令河流沿岸被建築物遮蔽,屏風樓又阻擋風的流動,這些原因加劇城市內部的高溫,造成熱島效應。筆者從事地區工作的黃大仙正是熱島中的熱島,立秋日錄得比尖沙咀天文台更高的三十七點六度。黃大仙屬發展成熟的九龍市區,是全港唯一無海岸線的內陸區,公共屋邨和建築物密集,人口密度高。有同事趁天文台長到訪區議會時請教如何令黃大仙降溫,而增加地面水體和保留通風廊是一些紓緩方法。

區內有一系列規劃以體現此理念,如在大磡村用地將建有活水公園,啟德明渠不覆蓋而活化成啟德河,區內新建成的東匯邨引入水體。區內由維港經啟德、新蒲崗和大磡村的通風廊都得以兼顧保留。

為香港降溫,除環保團體舉辦各種活動增加市民減少碳排放的意識,在未來城市規劃上還要多花心思。過去公共屋邨的水池被批評為中看不中用而荒廢,如何改善活化這些水池,在新建成屋邨、公園、廣場增加水體,以及不建屏風樓、保留通風廊,都可紓緩熱島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