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台灣教育部推出高中歷史課程綱要微調方案,引起社會極大反響;爭議的焦點之一是把「日本統治」微調為「日本殖民統治」。提出微調的教育部門認為,「統治」一詞未能準確表述歷史,須加上「殖民」方能說明日本治台五十年的實際情況。學生對此甚表不滿,認為微調醜化日本在台歷史,有人甚至宣稱台灣婦女自願充當慰安婦云云。

馬英九政府在任期最後一個學年推出課綱微調,不少人馬上想到這是統獨之爭的一記暗招。其實台灣每天上演藍綠大龍鳳,統獨之爭如家常便飯,本來不值一哂;奈何有學生以性命相諫,高中生群起圍堵教育部,引發一場至今尚未解決的政治危機,令人驚覺事態嚴重。

就事情的鋪排而言,台灣當局處理課綱微調的做法確實有予人口實之處。一般人都會認為,課綱內容的改動是學術的問題,應該由相關的學者專家操刀。據聞,歷史課綱由設計到定案,都沒有歷史學者參與,於是引起百多位歷史學者聯署獻身協助當局處理課綱微調,可惜不得要領。

歷史上的政治問題,或者政治上的歷史問題,都不易處理。政治家手握權力,以為隨時可以在政治與歷史之間游刃,後果往往適得其反,甚至遺禍後世。歷史學者手握筆管,以通古今之變為己任,論述史事雖各有視界,總不至於顛倒黑白、混淆視聽。台灣的歷史課綱要是由歷史學者一條龍包辦,肯定有相當堅實的公信力,不會輕易引起社會質疑。

換一個角度看,社會各界參與歷史討論的時候,也應該對相關的課題有一定的認識。歷史學者都知道,為歷史人物或者事件下一個判斷並不容易,當中的過程涉及閱讀審核分析大量資料。現代人以媒體為耳目,拾取論者意見即奉為真理,繼而大肆發揮,最終形成一己觀點。從這種觀點出發論述歷史,既不利當代,亦禍延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