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暑假又到了,正是香港學生到內地交流的高峰期。這種活動自回歸以來年復一年的舉辦,已經成為學習歷程的一部分。推動考察活動的人相信,讓香港的學生實地認識國家的過去和現況,就可以培養出愛國的情懷,從而促進內地和香港的關係。於是十多年來從中央到特區,從政府到民間,大量的人力物力從各種渠道投放到到內地考察的活動去。當交流活動的各項指標都達致新高的時候,香港刮起的一場佔中風暴卻讓大家一下子回到起點,重新思考究竟到內地考察出了甚麼問題。

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到內地考察肯定會發揮正面的作用,關鍵是如何操作。目前主流的考察活動主要有兩方面的內容:參觀歷史遺迹和見識當代建設成就。這兩種活動目的一致,無非是要展示國家的強大和進步。平情而論,讓學生考察認識這兩方面的內容,都有相當的合理性;不過,如果活動可以在操作細節上作出調整,效果相信會更為顯著。

首先要處理的是主動還是被動的問題,學生主動參加肯定比「被參加」容易出效果。同一道理,帶着學生去考察的領隊也應該有相當的自願性和自主性。現在有不少中小學校調派教師在假期帶隊考察,這工作無異於超時加班,並非人人樂於承擔。可以讓有興趣的老師設計非一般的行程,然後招募學生參加,考察團的趣味和積極性必然大大提高。

其次要處理的是內容的問題,學生考察與自己生活共通的課題會較有興趣,效果也會更好。內地當代建設與學生在香港的生活經驗有相當的距離,不容易在走馬看花的情況下領會其中的道理,必須事前做好準備工夫。其實認識內地可以從看似平平無奇的社會面貌開始,學生走到尋常巷陌之中體會內地人民的生活,從日常活動中對照彼此的異同,說不定會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更容易拉近兩地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