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屋發展超過六十年,居住超過四成港人,為基層市民提供環境相宜和租金低廉的住所。現時私樓價格高企,公屋需求殷切,輪候冊申請逾二十八萬個,三年上樓已成空話。政府近年研究重建舊屋邨,並成立小組評估二十二個三十年以上的舊屋邨的重建潛力,預計明年可發布結果,以地盡其用增加公屋供應。

舊屋邨過去適時拆卸重建,但十年前房屋政策改弦易轍,除停建居屋,公屋重建步伐亦暫停。房委會當時對舊屋邨進行結構勘察工程,結構良好稍作修葺後會保留十五年。被保留屋邨會投入一筆資金作復修和設施改善,如更換食水喉、電線、污水喉等,並加建行人上蓋和升降機。舊屋邨環境有所改善,但由於先天不足和歲月不饒人,有些弊病未能根治,如石屎老化、天花剝落、露出鋼筋和滲水等情況普遍,經常修補十分擾民。有些結構稍差的,長期用工字鐵和在牆身加支架承托。

有建築工程師表示,一般鋼筋石屎壽命有五、六十年,其後再保留的維修成本日漸昂貴,重新規劃重建更具成本效益。

房委會展開屋邨重建遇到最大的難題是解決原區遷置。舊屋邨位於發展成熟和缺乏大型土地供應的市區,某些超大型屋邨如彩虹邨有七千多個單位,相對公屋現時每年只有萬五個供應,安置居民會影響公屋「跑數」以及令近年推出的公屋要推遲數年,使供應樽頸問題更嚴重。其實這個問題可以分階段來紓緩,而舊屋邨長者和寬敞戶較多,空置率較高,展開重建能令社會資源重新更合理分配。同時,重建時可增設社區設施,改善居民生活,因此重建舊屋邨不能只考慮跑數,更要考慮社會公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