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綠茶甜品店選擇在香港開設首家海外分店,人們中午攞籌,幾乎要到傍晚才能入座;紐約名牌蛋糕店新開張,每天都大排長龍,顧客動輒等上一、兩小時。本來放假欲和朋友光顧,看見人龍太長,只好擇日再來。這就奇怪了,不是說香港旅遊及零售業刮起寒風,連帶飲食業都大受打擊嗎?只消看看這些名店光景,是無法令人相信香港經濟轉差的。然而事實擺在眼前,各區吉舖湧現,單是銅鑼灣景隆街,如今幾乎十室九空。旺角同樣好不了多少,有業主不惜劈價三成求租,依然乏人問津。

有人歸咎於中港矛盾惡化,驅蝗光復鬧劇不斷,令內地旅客大減,香港終於自討苦吃。然而一雞死、一雞鳴,過江龍依然來了一批又一批,這又如何解釋呢?誠然,中港矛盾已成了阻礙香港發展的最大禍源,但這就是市道衰退的唯一原因嗎?

自從個人遊實施後,商人便「整慣姿勢」、「養懶身段」,由於這些錢太易賺,導致整個市場傾斜,將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風險自然大。一個巴掌打不響,中港矛盾惡化,部分原因正是出在這些商家身上。要不是他們只為滿足內地旅客需要,清一色經營藥房、金行、化妝品店,弄得「千街一面」,特色老店被迫消失,相信部分港人對內地旅客也不至於這麼反感。說到底,過分倚賴單一客源,始終不是營商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