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斷有的士司機遊行抗議,反對手機軟件叫車的競爭影響。相信不少讀者都體會過,無論是晚上六點的中環或者北京國貿街頭,要截得一輛的士是多麼困難。換另一個方法,筆者使用手機專車軟件,雖然收費較高,但幾分鐘內就可上車,車輛條件、司機服務也勝過的士。

叫車軟件這新鮮事在內地始於去年夏天,針對的士服務之「滴滴打車」、「快的打車」等軟件陸續推出,改變了的士「招手停車」的性質,使司機可以按路況及行程距離選擇心儀客戶,客戶也可提前預約車輛,形成雙贏局面,的士司機的收入也直線上升,部分司機每月工資增加二千元。

的士司機沒有想到的是,此刻為他們帶來好生意的互聯網軟件,下一刻卻顛覆了他們的行業。不到半年後,針對社會車輛的叫車軟件開始出現,如滴滴專車、神州租車、UBER等,這些軟件整合利用社會閒置的車輛和司機資源,使用普通人的車輛閒置時間,提供專車服務,成了的士的直接競爭者。

事實證明,專車商業模式正以極快的速度衝擊的士行業。數據顯示,截至今年六月,深圳市出租車數量為一萬六千輛,而專車數量已達到五萬輛。深圳的士司機每日收入減少一百五十至二百元,利潤降幅更為嚴重。

針對專車軟件的質疑一直不絕於耳。從資源分配的角度看,專車的出現有效提高了社會資源的使用:一、盤活閒置社會車輛;二、增加社會勞動人口就業;三、使用市民碎片化時間。但也帶來一系列法律、保險、的士牌照等問題。

的士行業在短短一年間,就因兩種軟件對其行業帶來由喜至悲的巨大變化,可見互聯網時代下商業模式的創新,對舊有行業衝擊之強烈。陣痛固然難免,但趨勢不可阻攔。看來,如何迎接互聯網新時代的到來,善用新技術又不失公平,將是社會每個人都需要面對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