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連連虧蝕的陰影之下,市建局啟動第四輪「需求主導」先導計劃,惟作出兩項修訂,申請門檻所需業權由六成七提高至八成,地盤面積下限亦由四百平方米增至七百平方米。市建局向現實低頭,需求主導淪為市場主導,反映相關計劃阻力重重,繼續抱殘守缺,勢必拖慢舊區重建步伐,窒礙整體社會發展。

四年前,紅磡及土瓜灣先後發生塌樓及舊樓火警奪命事故,高齡樓宇安全問題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在民意壓力之下,市建局推出需求主導計劃,降低重建門檻,以求加快重建,一來避免慘劇重演,二來美化居住及地區環境。可惜的是,由於業權問題等種種局限,計劃實施至今只挑選並開展十一個項目,其中兩個更因未能達到八成業主同意的門檻而告吹。再說,已開展的項目大都是地盤面積細小,經濟效益有限,以致每個項目平均虧蝕二至三億元,使市建局面對無以為繼的困境。

在這種情況下,市建局收緊需求主導計劃門檻,提高成事機會,減低虧蝕風險,既是權宜之計,亦是無奈之舉。事實上,市建局若繼續浪費時間在沒有把握的申請項目中,除了虛耗人力物力,還間接拖慢其他申請項目的重建,而細面積地盤建成的「牙籤樓」,更是淪為舊區重建的雞肋,不僅造成財務虧損,而且供應單位不多,根本不符合社會效益,當局改弦更張,無可厚非。問題是,需求主導計劃的原意是降低重建門檻,加快舊樓更新步伐,如今開倒車,變相拖慢重建步伐,增加舊樓風險,豈不是背離相關計劃的原意?

眾所周知,本港五十年以上樓齡的舊樓多達五千多幢,其中大多嚴重失修,危機四伏,重建步伐應該加快而不是減慢。其實,就算需求主導計劃不降門檻,四年來成功開展的項目亦不足十個,相對於鱗次櫛比的舊樓危樓,連杯水車薪也談不上。市建局絞盡腦汁減低虧蝕風險並沒有錯,但不可不知,加快重建步伐,改善社區環境,保障市民生命安全,才是市建局的成立宗旨。多年來,市建局一直被譏為「市儈局」,正是因為該局淪為發展商,一味向錢看,忘記推動舊區更新的初衷,忘記作為公營機構的使命和責任,如今進一步收緊申請門檻,必然導致重建步伐減慢,加劇舊樓老化問題。

事實證明,現行的市區重建模式存在種種缺陷,發展項目不是華而不實,貴到無倫,就是虧蝕收場,難以持續。正如本報多次指出,市區重建要取得成效和可持續發展,不能靠市建局單打獨鬥,更不能靠零敲碎打興建牙籤樓,必須由港府全盤規劃,統一發展,這樣既可增大經濟效益,又可增加房屋供應,更可改善社區環境,保障市民生命健康,可謂一舉數得。以土瓜灣為例,該區舊樓密集,鄰近尖沙咀及啟德發展區,加上將來沙中線通車,發展潛力巨大,正是大規模重建的最佳試驗田,只要規劃得好,不難成為第二個麗港城,港府還猶豫甚麼呢?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