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中國社科院發布二○一五年《城市競爭力藍皮書》,焦點落在深圳首次於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上超越香港,成為全國第一。一時間,「深圳要當老大了」成了中港熱話。當深圳都對研究結果感到欣喜時,部分港人對深圳超越香港的說法不是味兒,更質疑或否定報告的可信性。

港深本是同根同源,鴉片戰爭前,香港和深圳同屬當時的新安縣(後稱寶安縣),但兩地往後卻有截然不同的發展。改革開放之初,深圳還是寶安縣時,人口只有兩萬多,它只是一個以漁農業為主的南方沿海小縣。一九八○年,深圳正式被劃為經濟特區,經過三十多年高速發展,已蛻變成內地最具競爭力的現代城市,實際人口估計超過一千八百萬。

至於香港,其發展從來都與內地緊密連結。二戰結束後到七十年代,內地進行了幾次大規模社會運動,大量資金、技術、勞動力因緣際會下來到香港,使香港由轉口港演化成輕工業落戶的理想地點。隨着內地實行改革開放,雖然香港大量生產線北移,但港人在這關鍵時刻充分發揮本身的體制優勢,改以金融業、現代物流業和相關配套專業服務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才能成就今天的國際金融中心。

香港和深圳有着不同的歷史發展脈絡,故雙方在不同領域的實力、優勢各有長短,若彼此只視對方為競爭對手,而不懂在互利共贏的基礎上互補不足,充分利用對方的優勢,那「誰當了老大」的路也不太好走。在二十一世紀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形勢下,單打獨鬥的發展方式愈來愈脆弱,而區域性合作卻能綜合體制間的優點,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協同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