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改泡湯之後,朝廷駐港機構、香江府衙都第一時間表示要放下政治爭拗,聚焦改善經濟民生。CY也調整了政府提交立法會的「議案」,把十一項經濟民生擺在前面,把「創科局」的撥款置後。

反對派對CY的調整表示歡迎,認為他早應該這樣做,經濟民生議題就不會在立法會受阻。對於建制派歸咎民生問題受阻緣於「拉布」,反對派回擊說,是因為CY上台之後不斷挑起鬥爭,玩弄手段,把立法會的議題「顛來倒去」,才引起他們「拉布」,之後卻把責任推給立法會,推給反對派。

總之,在經濟民生方面,誰都不想當「醜人」、「衰仔」,都要把罪咎推給別人,這已成為香江政壇的「新常態」。不過,在過去二十個月,反對派為了爭取「真普選」,搞「佔中」,逼CY下台,大張旗鼓的要展開「不合作運動」,在建制內、在立法會內和香江府衙、CY對着幹,不斷玩拉布,他們絲毫不顧香港經濟民生的惡形惡象相當鮮明,深入人心。只是,反對派的支持者頗為認同他們,認為只有這樣做,才能對香江府衙和CY施加壓力,讓他們在政改等問題上讓步,讓朝廷覺得CY管治不行,能力不夠,大失民心,讓他下台。

這樣的圖謀當然絕不可能得逞。CY不是泥做的,朝廷更不會中「清君側」詭計。CY和朝廷只會愈企愈硬,且更易把破壞損害經濟民生的罪咎加在反對派身上,反對派百口莫辯。那麼,這樣的鬥爭形勢會否隨着後政改時期到來而發生變化?反對派會不會陷入被動,手中缺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