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體老師無私奉獻身軀,孕育醫科生成為仁醫。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推動遺體捐贈已四十年,每年需要約二十三具遺體作課堂解剖用途,大體老師啟發不少醫科生尊重生命,日後行醫時更關顧病者心靈需要。港大昨發布新書《大體大得──遺體捐贈感思文集》,收錄醫科生、大體老師家屬及學者感言,向大體老師致敬。

四名醫科生對大體老師的感言亦收錄在新書內。(左起)劉珮行、羅澤銳、姚舒齡及張凌。

陳立基指今年上半年的遺體捐贈情況踴躍,現已接收約二十具遺體。

身兼大體老師遺體捐贈項目統籌的港大生物醫學學院副教授陳立基稱,今年上半年的捐贈情況踴躍,現已接收約二十具遺體,亦有逾四千六百人登記願意死後獻出遺體。即使如此,需求仍殷切,因護理及中醫等學系仍需要遺體製作標本協助教學,及支援更多醫學研究及培訓。不過,陳立基直言,中國人仍抱有死後要「留全屍」的觀念,令捐贈者卻步,而存放遺體的空間有限亦成為未來的挑戰。

市民或以為器官捐贈及遺體捐贈不可同時進行,但陳立基指兩者並無衝突,又指如個別捐贈者因宗教原因有特別要求,計劃亦盡可能與家屬商討作出配合。惟曾被法醫解剖或死於某種傳染病的捐贈者,如沙士及愛滋病等,則不獲接納捐出遺體。

「除了醫治(病人)身體的痛苦,心理都可以(令他們)平衡。」二年級醫科生劉珮行的母親兩年前因乳癌去世,死後捐出身軀,讓醫科生從解剖中獲益。作為捐贈者家人的珮行說,母親當年的決定,得到家人的支持,她更學懂尊重及珍惜大體老師,不會胡亂向他們開刀,落刀時會更三思,亦啟發她:「日後做手術時都好小心,當佢哋係親人一樣。」

收益用於捐贈計劃

城市論壇常客許金池一三年因不敵癌魔去世,終年八十一歲,離世前數天才向親友表達成為「大體老師」的意願,長女許美茵在新書撰文解釋,許金池當時指肉身雖消逝,但靈魂不滅,要放下對肉身葬禮的執着。許美茵鼓勵更多人死後捐出遺體,確保醫科生未來為社會提供更好的醫療照顧。《大體大得──遺體捐贈感思文集》去年九月開始籌備,書本扣除成本後之收益,將用於港大遺體捐贈計劃。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