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年那次政改,反對派分裂,公民黨等激進勢力發動「五區公投」,和朝廷、香江府衙激烈叫板,民主黨等「溫和理性派」則走進朝廷駐港機構,商談政改。這條「溫和商談路線」之所以走得通,是因為朝廷在政改最後關頭作出讓步,接受了「溫和派」某些修改香江府衙政改方案的主張——「一人兩票」、「創新」超級區議員普選產生。

當年朝廷一開始也很硬,寸步不讓,但那次沒有類似「人大八三一決定」的框架「限死」了立場。那次民主黨不僅和公民黨等「發生內訌」,民主黨自身也出現了分裂,黨內「大佬」互相指摘,還有一批「年輕力量」拉隊出走,另立山頭。

今次政改博弈,朝廷和反對派纏鬥激烈,發生了回歸以來最大規模、時間最久的抗議活動——「佔中」、「雨傘運動」,反對派內部也各有聲音,但沒有內訌和分裂。直到政改在立法會被否決後,公民黨的湯家驊才宣布因為和「黨內同志」在爭取普選問題上「理念不一致」而退黨,並辭去議員席位。

不過,湯家驊只是「個人行動」,並沒有從公民黨內拉走一批人,也沒有「影響」反對派其他人士「出走」,其「分裂」程度還不如二○一○年那一次。

事實上,湯家驊本人和社會各界都看得清楚,他在今次政改中一直是朝廷「首席撬票對象」,最有可能被朝廷「拉出去」。只因「八三一決定」太過強硬,一點兒沒有給湯家驊這樣的溫和理性派留下「轉身」的空間和機會,才「撬票」未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