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理上是南中國突出的半島,三面環海,北面相隔深圳河與內地連接,境內並無大型河流,所謂的淡水湖和水塘多為人工建造,單靠收集雨水並不足以供應數百萬人生活之用。上世紀六十年代香港缺水問題嚴重,不僅影響民生,亦阻礙經濟發展。四日供水一次、「樓下閂水喉」是不少長者和中年人的記憶。

今天市民扭開水龍頭有源源不絕的食水供應,這有賴於一九六五年完成的東深供水工程,把東江水由中游分流和抽取輸往香港,到今天剛好是五十年。周恩來總理當年拍板興建,主要是體恤香港同胞缺水之苦。當時國家並不富有,更遭受三年災害和饑荒,花費三千八百多萬元人民幣的供水工程是沉重負擔。為早日建成,當年調度大量人力物力,國家更統籌五十廠企以配合其需要進行生產,同時徵集兩萬人民公社的民工參與建設。民工表現出對國家極大的奉獻精神和對香港同胞的關切,不少人工作到三更半夜,每天工錢一元,更有不少是義務勞動。工程建設的難度不小,從其口號「讓高山低頭,令河水倒流」可以想像。

香港本土派經常批評東江水水質差、水價貴,其實在密閉管道建成後,水質是穩定的,符合國家二級飲用水質,水價平貴亦見仁見智,若水價過高,港府當年就不會放棄海水化淡設施。部分人喜歡用馬來西亞供水新加坡作比較,實際兩者並無可比性,一來兩項工程的基建投資不同;二來星馬位於熱帶,降雨量平均且充沛;三來它們的定價是一九二七年訂定的,參考性極低。為保護東江水水質,內地在源頭和河岸廣植林木並放棄工業發展,這些犧牲是不能以金錢估算的,港人飲水應該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