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家驊脫離公民黨,辭去立法會議員,要走一條「和中央溝通實現普選」之路,他稱之為「第三條路」或曰「中間路線」。

之所以如此,是因香港政治博弈已經愈來愈兩極化,一極是完全聽命於朝廷的「親中勢力」,一極是反對派中的激進勢力,用對抗手段爭取「民主普選」,挑戰朝廷一國原則和權威。這「兩極化」的立場和做法,他都不能接受,都不能實現他心中的「普選之路」。因此,他成立智庫,名曰「民主思路」,希望用務實理性的方法實現政改目標。

了解二十多年來香港民主歷程及各種政治勢力此消彼長的人就會知道,湯家驊的「民主思路」並不是甚麼新鮮做法,二十多年來,走中間路線、理性務實路線的大有人在。九七前後,他們的勢力和能量也很不俗,有相當的民意支持,在區議會、立法會也多有席位。那段時期,建制派和愛國愛港陣營在普選中正在「學步」,反對派中的多數政團也沒有那麼「激進」,大家的政爭、競選也都「文明有禮」,反對派和朝廷也未呈現「敵我矛盾」之緊張關係。「中間路線」鼓吹的是和朝廷、香江府衙「又砌又傾」,這種做法有一定的政治空間。

然而,隨着時間推移,香港政治爭拗、爭取民主普選開始歸邊,鬥爭尖銳激烈。建制派、愛國愛港陣營迅速壯大,反對派愈戰愈吃力,朝廷也對他們的種種做法愈來愈不耐煩,夾擊之下,反對派激進勢力冒頭,中間力量遭擠壓,這些年被迅速邊緣化,湯家驊想重振聲威,多會落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