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香港住屋問題嚴重,就連劏房亦愈住愈細。中文大學一項研究發現,受訪劏房戶平均花費四成一收入用作交租,但人均居住面積不足五十平方呎,遠低於公屋標準下限的七十平方呎。研究指劏房戶面對租金飆升,只能不斷降低生活質素,劏房愈搬愈細,如果要維持兩年前的住屋水平,更需平均動用七成二收入用作交租,充分反映「有得住就無得食」。

一項研究發現,受訪劏房戶平均花費四成一收入用作交租。(資料圖片)

中大未來城市研究所與全港關注劏房平台聯合公布香港劏房研究,訪問六十六名劏房戶的租金、家庭收入及居住面積,租戶以隨機抽樣方式揀選,包括來自葵涌、觀塘、大埔、深水埗及東區等七區,發現受訪戶平均的租金佔收入比例上升至四成一,遠高於政府一一年人口普查公布的兩成半。

學者指政府數據誤導

中大未來城市研究所副所長姚松炎指,政府於一三年委託「政策二十一」進行逐戶劏房調查,當年調查顯示劏房的租收比僅為百分之二十九點二,人均居住面積較目前大,達六十七點六平方呎,但他認為有關數據未反映實況,主因是低收入家庭不能負擔租金水平時,會選擇搬到更細或質素更差的房屋來減少租金開支,故計算租收比時需同時考慮人均佔用面積。

他批評政府引用的數據有誤導,「當數據反映唔到問題時,好像把錯脈,導致政策失誤」。全港關注劏房平台召集人賴建國建議政府邀請房屋協會、市區重建局等機構合作興建更多公屋,同時亦應考慮租務管制,以及將「非公屋、非綜援住戶生活津貼」恒常化。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