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父親節,這個和母親節一樣由西方舶來的節日,成為很多中國年輕人向父母感恩的機會。不過,父親節不屬於數以千萬計的農村留守兒童,對他們來說,即使同父母親說幾句話都是一種奢侈。

日前發布的《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揭示了令人震驚的一面:六千一百萬留守兒童中,約一千萬長年見不到父母;有百分之四點三甚至一年也接不到一次父母電話,一年電話聯繫一到兩次的僅有八百餘萬。愈是不發達地區,留守兒童的數量愈多,體現心理危險程度的「煩亂指數」(對於現狀的焦慮)、「迷茫指數」(對於未來的焦慮)愈高。

留守兒童指的是由於父母一方或雙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鄉或寄宿在親戚家中,長期與父母分離的兒童。有研究指出,由於在成長過程中親情缺失,導致留守兒童具輕度或以上人格缺陷問題的比例遠高於全國兒童平均水平,而很多在外打工的父母回家後,最大的遺憾就是孩子「學壞了」。

留守兒童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可能是中國所獨有,探究其社會成因,歸根究柢是國家如何「發展」帶來的問題。從這個角度來說,可以說國家正在塑造兒童。有此說法,並非作功過論定,畢竟沒人能為中國預先訂出「科學發展」路徑,但慮及「兒童是國家的未來」,六千萬留守兒童出現的問題,確實無法迴避。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提出這一觀點的梁啟超還有一句話值得今人警醒:「使舉國之少年而果為少年也,則吾中國為未來之國,其進步未可量也;使舉國之少年而亦為老大也,則吾中國為過去之國,其澌亡可翹足而待也。」六千萬留守兒童中出現的問題,當然不足以令國家「澌亡」,不過,中國是「未來之國」還是「過去之國」,也要看包括留守兒童在內的少年如何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