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間陰間的生活可能是近乎相同的,一般陽間先行,陰間隨之,生死之差,或許根本就不隔毫釐。

以往的老百姓大多住在單層平房,其時先人的墳墓也全是單層建築;後來人間發展出多層大廈,先人的龕位便亦步亦趨,在一尺見方的位置上,再多搭建幾層,有些更發展至十層、八層之高。世人大多好生惡死,但無論是生是死,所接受的生活模式可能也是一般無異,管理陽宅的官員無能,負責陰宅的部門也不見得精明,目前香港的房屋十分短缺,而龕位同樣是稀有難求。

二○一○年,公營骨灰龕位的平均輪候時間是三十點五個月,如今已增至五十四個月,跟市民輪候公屋的時間相差不遠。既然陽人陰人的待遇都是一般,那麼香港的陽宅已發展出劏房,看來龕位被劏的日子也為期不遠了。

不少龕位的體積大概是一呎乘一呎再乘一呎,先人擁有的空間雖不寬敞,但如要再擠,還是可以更擠一點的。業界大可將盛載骨灰的器皿製薄一點,薄得像普通紙盒就可以了,這樣在一個龕位中平放,大可放進兩至三位先人的骨灰。

平面空間用盡後,還可以向高空發展。人間早已發展出劏廁房,馬桶上面搭建一層,便可睡人了。幸好這種天才創意未有註冊版權,私人龕位的經營者大可借這點子一用,將約一呎高的龕位橫面切開,這樣便可無中生有,平白增加一倍的擺放空間,原有龕位便可容納四至六位先人了。

政府無能,看來市民早晚都要如此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