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文物經時間洗禮,往往破舊不堪,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文物修復辦事處有三十多名專業人員,會如醫生般對症下藥,針對書畫、印刷品、相片、歷史文獻、紡織品、標本、有機文物和出土文物等的破舊程度,透過不同儀器令其「復活」。康文署更於本月至下月舉行免費活動,向市民傳授文物修復的秘訣。

修復人員分析後發現門神的盔甲有真金成分,修復時要鋪上金箔。(康文署提供)

修復前
達德公所的木門曾歷水患,下半部分有個大洞,九成顏料被沖走。(康文署提供)

修復後
經過近一年的修復工程後,達德公所木門的門神重現光彩。(康文署提供)

達德公所門神再現

康文署二級助理館長黃銘軒有份參與逾一百五十年歷史的屏山法定古蹟達德公所木門的修復工程,他指,木門送來時已霉爛,下半部分更有個大洞,九成顏料都被沖走,只能從裂縫裏殘留的物質進行科學分析,了解原本採用的顏料然後重新上色。「門神的盔甲(木門上的畫像)經樣本分析後才確定是真金,而不是金漆,需用金箔鋪上去以達原來光澤效果。」而整項工程花近一年,非常費工夫。

辦事處將於本月至七月舉辦「珍藏上醫館」活動,市民家中如有珍藏書畫、照片、古籍文獻、銀器、硬幣等舊物出現損毀或變得破舊,可帶到辦事處「診症」,並能到文物修復實驗室內進行三十分鐘的「臨床實習」進行修復,掌握當中的技巧。活動免費參加,名額二百個,有意申請者需填報名表格並電郵至conservation@lcsd.gov.hk或寄回香港藝術館,下周四(十八號)截止報名。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