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彩蠟筆和萬花筒,畫不出天邊那一條彩虹,甚麼時候才能像高年級的同學,有張成熟與長大的臉。」羅大佑的經典歌曲《童年》,描繪孩子渴望成長的心態,入木三分。只可惜,時移世易,此調不彈久矣。今時今日,環顧兩岸三地,孩子們的童年就像此間的秋天一樣,稍不留神就溜了過去,原因無他,在父母的引領下,孩子很早就要面對成年人的世界。日前的國際兒童節,內地慶祝活動銅臭味爆燈,有家長帶子女參觀豪宅,為的是激發孩子成功欲望和努力賺錢;一個寶寶爬行大賽更誇張,有父母竟拿出百元大鈔吸引嬰兒追着錢爬。

「望子成龍」是中國人的傳統觀念,催谷孩子不是甚麼新鮮事。請看柏楊先生描寫台灣孩子的讀書壓力:「為了應付功課的壓力,六親不認。他母親昏倒在地,他去扶她,母親悲愴的喊:『我死了算了,管我幹甚麼?你用功罷!』」不同的是,上一代父母勸兒女苦讀,為的是他們將來生活比較閒適,最樸素的表達,則是「可以坐冷氣房做寫字樓工」,與現在直接讓兒子擁抱「寧坐寶馬哭,不坐單車笑」的價值觀,不可同日而語。

發了這麼一大通慨嘆,還是想不到解決辦法,畢竟時代在變,現在不都時興說「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麼?也許唯一可聊作抗衡者,就是不讓無辜的人參加這場痛苦的賽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