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論大師納殊遇車禍身亡,令世界的目光聚焦他的學術貢獻──博弈論的精粹「納殊均衡」,說的是在不同選項中,找到彼此的共識或最佳對策,實現得益的盡可能均衡,也就是常說的雙贏之道。實際上,在日常現實中,納殊均衡做多說少,世間由個人到集體,由國家到外交,少不免尋找共識或謀求雙贏,正是運用、實踐着納殊貢獻的博弈論。

博弈,今天無所不在,外交、商業、政治的談判,市場交易的講價還價,甚至陌生人或親友的交往都有博弈元素,通俗地形容,就是有點玩心理戰收服對方的意味。香港政改乃一場大博弈,以中央及港府為一方,以泛民為另一方,互相猜疑對方底線,卻沒有可協調的方案去取得共識,意味沒有積極博弈,怎能謀求均衡?京官與立法會議員見面,由於應對政改議題,對話將聚焦於泛民與朝廷的分歧。見京官是泛民要求,但就出席與否,綑綁的泛民先已被撕開,非意見一致見或不見。問題是見又如何?如果無意謀求共識,見與不見結果一樣。

朝廷那邊是底線已亮,因為政治文化決定,最高層次決策,不容任何人改動;泛民這邊沒有博弈方案,口頭宣稱要撼動對方底線,是不可為而為,彼此見面談崩機率極高。由始至終似乎泛民就沒有博弈達致得益均衡的意思,那麼應該是早就抱定一拍兩散的結果,去深圳見京官已無甚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