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有個段子,說的是有人以繁體字從右到左書寫行書「勤能補拙」,但有習慣於從左到右閱讀,且少識繁體字的欣賞者卻看成「杜甫能動」。老耿估計這應是段子手利用左書和右讀、寫繁和識簡的差異,製造出的一段笑料。

作家莫言為北京孔廟題寫的一塊匾額,也與一些人的認知有差異,但是其引發的不是笑果,而是嚴肅的爭議。

北京孔廟存有乾隆時期所刻的儒家經典文字碑,莫言到此一遊時題寫了「乾隆石經」。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墨迹,廟方視若珍寶,刻成牌匾懸掛於大廳之外。這塊匾懸掛了兩年之後突生爭議,有人質疑在「聖地」懸掛以獲西方獎項出名的作家題字是否恰當;而且,這幾個字從左往右書寫,不符傳統,在孔廟這樣的儒學機構懸掛右書牌匾是大不敬。估計莫言無論如何也想不到自己居然犯了「方向性錯誤」,孔廟管理方也迫於壓力表示要更換匾額。

在判定這場爭議的是非前,有必要考察漢字書寫方式的演變。

漢字橫排、直排都不影響閱讀,只是傳統上漢字只能直寫,匾額、招牌上出現的從右至左橫排書寫的特殊情形,其實是一字一行的直寫。在歐洲語文的影響下,漢字圈於十九世紀開始出現橫排右書。二十世紀初,五四新文化運動中的一些人物從閱讀方便的角度考慮,主張學習西方橫排文字,不過這種主張還難為當時的主流接受。到了一九四○年代,大量書刊自左至右橫排。到共和國成立後,印刷品文字橫排右書更是大行其道。經多年養成,內地人都已習慣從左到右的橫排文字。

明白了漢字書寫方式的演變,可知關於莫言題匾的爭議,實在是食古不化、墨守陳規的笑料。老耿感覺這些人的言論,就像是杜甫還魂,真的在動了。

也勸莫言一句,你的字真不入流,好在勤能補拙,下工夫練練,或許能有長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