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問題死結難解,港府一籌莫展,經常慨嘆「地從何來」。其實,事在人為而已,只要港府能夠打破傳統思維,勇於創新求變,許多珍貴的土地資源就能釋放出來,房屋問題就能找到新出路。

重建公務員舊宿舍就是其中一條出路。本港現存二百多幢五十年代興建的公務員建屋合作社舊樓,大多位於優質市區地段,極具重建價值,但由於需要解決分契和補地價等複雜的問題,對發展商缺乏吸引力,即使日久失修亦無法重建,白白浪費土地資源。在各界多番敦促下,發展局日前終於打破框框,建議由房協推出先導計劃,以「不虧蝕」原則收購有關樓宇,再重建作居屋,初步目標是位於深水、九龍城及港島東區等八十多幢具重建潛力的地盤,估計可增加四千個單位供應。

事實再次證明,辦法總比困難多,只要港府不墨守成規,覓地建屋其實並非不可能的任務,關鍵在於官僚有沒有決心和承擔而已。事實上,公務員舊樓重建問題已經在社會討論多年,本報兩年前亦作出相關報道,可惜當局一直漫不經心,甚至簡單地以一句不會用公帑資助業主,便把問題束之高閣。眾所周知,重建公僕舊樓一舉數得,一方面老業主可以遷出日久失修兼設施不足的舊樓,毋須再擔驚受怕過日子,一方面港府可以得到額外土地建屋,聊補「地從何來」的無米之炊,另外還可以改善市區環境,提高居住質素,這不是比「寸土必爭、見縫插針」好得多嗎?

當然,為山九仞,最怕功虧一簣,收購公務員舊樓並非完全沒有阻力。業主代表擔憂,當局要求百分之百業主支持重建,才會作出收購,門檻定得太高,隨時令計劃拖延。須知這些公僕舊樓業主主要是退休公務員,不少已經移民外地,留下來的亦可能因年紀老邁而無能力處理,要集齊全數業主授權並非易事。按當局的如意算盤,即使一切順利,重建後的居屋最快亦要在六年後才落成入伙,對迫在眉睫的房屋問題無異於望梅止渴,一旦因收購問題而進一步阻延,更是遠水難救近火。

一言以蔽之,房屋問題的最大癥結不在於欠缺土地,而在於官僚欠缺新思維。事實上,本港可騰出的土地不僅有公務員舊樓,早前有發展商表態願意捐出大坑西邨地皮,重建成青年居所,這也是增加房屋供應的另一條出路,如今究竟有甚麼進展呢?

本港房屋問題日益嚴重,無殼蝸牛一屋難求,公屋輪候冊人數已達二十八萬,成為施政困局的核心。最可悲的是,隨着房屋問題不斷惡化,不僅令市場瘋狂,甚至令港人價值觀扭曲。日前一名男子因為獲分配公屋而氣燄囂張,威脅不讓女朋友加名,女友忍無可忍下提出分手。房屋問題惡化到甚麼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房屋問題不僅是港府施政的重中之重,更是無殼蝸牛的痛中之痛,當局再不盡快想辦法解決,等到問題爆煲時才來補救,恐怕為時已晚。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