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醫療制度千瘡百孔,尤其專科醫生流失嚴重,導致病人手術排期愈來愈長,隨時小病變大病,大病變無命。醫管局將大幅增加專科醫生培訓名額,方向無疑正確。問題是,專科醫生必須累積相當經驗,增加名額不等於質素有保證,加上私院挖角,最怕醫生「學滿師」即蟬過別枝,培訓再多名額也是為人作嫁衣裳。

醫管局一五/一六年度將招聘駐院專科培訓醫生四百三十一人,較上年度增加一百二十人,增幅達三成八,幅度不可謂不大,當中以內科佔最多,依次為外科、急症科、麻醉科、骨科等。新增名額中,七十個預留給兩間大學醫學院的畢業生,其餘名額會聘請海外醫生及「翻閹」退休醫生。局方解釋,因應即將有新醫院落成及發展復康服務,增聘人手有急切性及必要性。

事實上,專科醫生人手短缺並非始自今日,特別是前朝政府不切實際發展醫療產業,令問題雪上加霜,有經驗的公院專科醫生紛紛下堂求去,轉為私人執業,由眼科、放射科、麻醉科以至家庭醫學無一幸免。而雙非問題的十年間,公院婦產科醫生流失率更高達百分之十一,是眾專科之冠。如今問題積重難返,公院專科排期動輒以年計算,骨科專科門診堪稱重災區,九龍東新症要輪候一百六十七個星期,新界東亦要排一百四十個星期,問題之嚴峻可見一斑。

醫管局亡羊補牢,增加專科醫生培訓名額是應有之義,但不可不知,培訓一名專科醫生不可能一蹴而就,由踏入校門到完成培訓,需時至少十多年。以病理學為例,完成大學六年課程後,須再接受六年培訓,當中要應付兩次國際考試,合格率只有三分之二。而按醫委會要求,成為專科醫生後仍需持續進修,否則可取消專科資格。由此可見,培訓一名專科醫生絕非易事,只怕遠水不能救近火。有醫院高層一語中的,指從前流失造成的空缺太嚴重,即使現在增加名額,也是聊勝於無。

另一方面,私營醫療市場不斷擴張,高薪挖角潮歷久不衰,專科醫生渴市,不僅薪金幾級跳,自由度又大,何必「屈就」在公營醫療體制之內?最怕當局斥資培訓專科醫生,卻留不住人才。再說,專科醫生的臨床經驗十分重要,新人必須有資深醫生從旁指導,但資深醫生不斷流失,新人只能頂硬上,令整個醫療制度陷入惡性循環,近年醫療事故不絕如縷,部分原因正在於此。今次醫管局的招聘名額以欠缺經驗的醫學院畢業生作「主打」,質素如何令人擔心。

隨着本港人口老化,醫療需求有增無減,未來公營醫療壓力必然愈來愈大。事實上,何止醫療機構「十個煲七個蓋」,科技領域也嚴重缺乏人才,公務員隊伍亦面對青黃不接,洗碗工、建築工同樣短缺,連俗稱「豬肉佬」的賣肉刀手都後繼乏人,要求當局予以重視,培訓新人。香港號稱地少人多,然而各行各業都鬧人手荒,可見港府人口政策是多麼失敗。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