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精通通識概念》將分享通識科今日香港單元的必懂概念:香港競爭力。談及競爭力這概念,不得不提令人瞠目結舌的數據誤用。現時較常用的競爭力當數《全球競爭力報告》,其次便是《經濟自由度指數》。每當這兩個機構的報告公布時,總是被人聚焦於香港的世界排名升跌,繼而得出香港競爭力不再的結論。上述兩項數據均以數字展示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競爭力。問題是,競爭力的分數是怎樣來的?

通識研究協會主席 馬震寧

競爭力指數的定義,反映研究機構隱藏着對自由放任政策的偏好。競爭力指數必須要分高下,惟之前必須有明確的劃分準則。以《全球競爭力報告》當中的政府效率為例,提出政府應該在維持良好營商環境的前提下,將政府對經濟活動的干預減到最低。《經濟自由度指數》更傾向有限政府,主張收稅較少、政府支出較少代表着更自由。建基於自由放任政策的偏好,香港的小政府、大市場必然更加具競爭力,自然能夠名列前茅。

問題在於如何理解這些數據。競爭力只是一項指標,僅反映研究者對事實的理解。數字愈高,代表營商環境更有利商業發展,企業較不受政府干預。第一種數據誤用在於有人接受研究者的價值假設,視競爭力為評論好壞的標準。政府官員、甚至教科書將競爭力視為香港的財富,認為香港需追求更高競爭力才是正道。這種推論隱藏了論者對自由放任政策的偏好,讓人認同自由經濟就是好。然而,自由放任的政策會帶來貧富懸殊、財閥壟斷等現象,競爭力愈高,愈大機會出現。

第二種的數據誤用,是胡亂歸因競爭力排名的升跌於事件中。這種方法依靠專家的主觀觀感評分,嘗試量化不同專家作一判斷的理由。然而,同一評分的理由可南轅北轍,不同評分亦可基於同一理由,單從量化數據,無從考察當中差異,讓人認定某項社會現象導致競爭力升跌。

最大的數據誤用在於利用競爭力排名的升跌喚起救亡圖存意識。競爭力報告通常被解讀為以香港和新加坡作比較,將香港的排名下跌、新加坡的排名上升視為香港的重大危機,繼而認為香港應效法新加坡,力爭上游。然而,細看那些應學習的特點時,是偏袒財閥利益的低稅、容許壟斷政策,更是鼓吹學習新加坡打壓言論自由的政策,主張市民在政府的領導下團結一致,為政府設定好的偏袒財閥目標犧牲。

回答長題目的時候,同學不妨嘗試評論數據背後的假設,道破論述的謬誤,表現你過人的數據理解。

網上專頁:on.cc/sunstudies

聯絡電郵:studies@on.cc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

昔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