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棍形大狀揚言「袋住先」等於「袋一世」,邏輯不通,真不知道當初的律師牌是怎麼考到的。其實變化才是永恒,深圳近年異軍突起,超過廣州,直逼上海,內地大城市排名由「北上廣深」變成「北上深廣」,就是例證。

當經濟下滑、由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已成內地常態,只有深圳保持驚人的活力。騰訊、華為、中興、比亞迪、華星光電、華大基因等等名頭響噹噹的創新企業,代表了深圳的核心競爭力,匯聚了八十多家創新載體的深圳南山區亦取代北京中關村,成為中國的硅谷。從人均「雞的屁」來看,深圳剛及香港的一半,惟單以南山區觀之,已經高出香港,在亞洲區僅次於新加坡。

短短三十年,彈指一揮間,深圳由一個三萬人的小鎮發展為人口過千萬的大城市,經濟總值由一點七億元人民幣增至去年的一萬六千億元,躋身全球三十個大城市之列。深圳年均百分之二十五的經濟增長率,不僅在全國一枝獨秀,在世界歷史上可能也是罕有其匹,如無意外,今年深圳的經濟產值將超過香港。雖然與香港相比,深圳在軟件、制度等方面還有一些差距,但不用着急,人家是三十歲的壯年,香港則已步入夕陽紅,這場賽跑中誰會笑到最後,已經不問可知。

曾幾何時,香港是亞洲四小龍之一,以東方之珠的雄姿傲視全球,更令內地城市仰望。上世紀八十年代,香港的經濟產值相當於全國的三成,直至回歸前仍佔全國的百分之十八。十八年過去,香港經濟萎縮至全國的百分之三,按現有經濟增長率計,再過十年,香港只佔全國的百分之零點三,也就是小數點後忽略不計的水平。當香港失去對中國的經濟價值,還能拿甚麼在政治上討價還價?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香港由小漁村發展為國際大都市也許是歷史的偶然,但如果香港人自驕自大,自甘墮落,那麼由大都市變回小漁村,則就是歷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