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派議員堅拒政改方案「袋住先」,大約有五種原因:一是堅持他們對民主普選「國際標準」的理想主義偏執,認為當局的方案是「假普選」;二是從一黨一派私利考慮,認為「篩選」機制阻擋了他們「出閘」參選特首,此乃「不合理」限制;三是「根據經驗」,朝廷會在最後關頭讓步,他們死硬到底,等待這一刻的到來;四是某些議員想在政府「撬票」時於最後關頭拿到想要的好處;五是「為反對而反對」,不管甚麼方案,就是要和朝廷、香江府衙過不去,彰顯自己的「存在意義」。

這五大原因有四項是和朝廷的政治取向「天然」對立,要通過多方面的鬥爭與一定的妥協才能一步一步解決;只有藉朝廷「撬票」撈個人好處,可以通過或明或暗的「利益交換」予以解決。

然而,這樣的利益交換有時難度更大,因為雙方都不是在做光彩之事,都很齷齪,尤其是一旦事情曝光,被社會猜測議論,就更難成功也。

「撬票」之說,從今次政改之役開始就「引人入勝」,常有人「上名單」。香江府衙的一些頗為「曖昧」的動作,也讓人猜測不已。一些「上名單」者更是要花不少時間「澄清」猜測,一再「堅定表示」絕不會「被撬成功」。反對派也要一次次「聯署簽名」集體綑綁,「團結一致」否決政改。

如此糾纏,到了政改方案公布的衝刺階段,「撬票」之說忽然消停下來。朝廷、香江府衙、社會輿論似乎都認為「撬票」可能性已經先於政改被否「死掉」了,不提也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