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早前聲稱要做好青年工作,其中一項重點是加強學生與內地交流,結果遭到口誅筆伐,「洗腦」等大帽子一時間滿天飛,在巨大輿論壓力下,看樣子多半又是無疾而終。無獨有偶,港大副校長何立仁最近在談及其教學理念及方向時提出,由二○二二年起,所有學生必須到內地或其他國家各進行一次交流,「如果不願意回內地,就不要報讀港大」。

如果說港府推動學生赴內地交流,背後有政治目的,甚至是阿爺交託的「任務」,那麼何立仁這位洋教授,目標清晰不過:打份工,績效最緊要,作任何決定,皆以吸引學生報讀、省靚學校招牌為至高原則,由此觀之,是不是可以用另一角度審視中港青年交流?

與其唱高調,不如講實際。不管你願不願意融和,今時今日,內地日益崛起,即使你視之為強鄰,也不能把頭埋在沙堆,視而不見。別的不說,愈來愈多公司聘請內地人,正所謂,低頭不見抬頭見,就當是職場鬥爭,也要講個知己知彼吧。

走筆至此,想起一則「趣聞」。有剛畢業的兩岸新聞記者竟然不知道香港作為特別行政區,原來毋須向中央繳稅。新聞工作者尚且如此,其他年輕人對國情的了解,可思過半。其實多了解內地,毋須動輒上綱上線到「愛國」的高度,正如大家學習英語一樣,不一定是崇洋媚外,只是搵食工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