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份不少內地名人「攤上大事兒」,央視名嘴視頻風波未息,有中國「雜交水稻之父」之稱、曾被視為問鼎諾貝爾和平獎大熱的袁隆平,其培育的「超級稻」疑出現大面積減產甚至絕收,金漆招牌隨時不保。

據報道,安徽多個地區種植的上萬畝超級稻受稻瘟病影響,畝產從五百公斤減至五十公斤,有的甚至顆粒無收。有農民發現,種子內外包裝標示的稻瘟發病率完全是兩碼事,懷疑涉虛假宣傳和隱瞞缺陷。掛着袁隆平招牌的生產企業稱,減產絕收是「區域性突發異常天氣」所致,與種子無關。

袁隆平領導的「中國超級稻育種研究計劃」,透過改造水稻基因提高稻米產量,官方曾高調背書,並「見證」了畝產從七百公斤跳躍到一千公斤的一個個「里程碑」,袁本人更曾獲世界糧食基金會授予「世界糧食獎」。

無論減產絕收是因種子缺陷還是天氣,不可否認的是,有關品種抗稻瘟能力低,對反常天氣適應能力差,即使高產亦難穩產,是否適宜大面積推廣仍存疑問。農業是當局施政重中之重,選種等涉及億萬農民生計的大事,必須慎之又慎,不能再讓大躍進時「畝產萬斤衞星田」的鬧劇重演。

袁隆平成了名,農業部主管官員升了官,農民卻倒了楣。政府監管失職,這筆帳該如何算?